第八百五十四章 开始筹备-《工业民科》
第(2/3)页
怀着激动的心情,江同向林强生介绍了一下国内现在航空业的情况,总的来说中国的航空人才和研究体系是健全的。
可是唯一制约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也是整体落后,比长期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下的欧美航空业落后得不是一点半点。
再者国家还是太穷了,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到处都需要用钱,尤其是研究单位和国防军工这一时期都遇到了发展困难。
林强生的这笔巨量资金,可以帮助很多单位摆脱困境重新走上正轨,这也是中航技希望看到的。如果这笔外汇资金真的能到位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有了底气和航空工业部谈75项目上马的问题了。
到那个时候航空部也没有理由再卡着项目不妨,毕竟这笔巨量投资对于渴求外汇的中国实在太需要了,就是能够带动航空工业部下属企业发展,就是个十分重要的理由。
下午的上班时间,林强生和江同一行人见到了航空工业公司的施密特总经理,双方进行了一番交流,代表团也见到了75客机的图纸和资料,肯定了项目的先进性,同时为德国人的高标准而震惊。
德方的设计中复合材料就达到了全机重量的20,地勤维护控制在25分钟以内,好于主流客机的燃效比、还有先进的气动外形。另外,德国的精工制造和符合欧美航空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都是代表团看重的因素。
施密特充满憧憬的说道:“我们认为中型窄体客机在未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全球订单将超过1000架,75也将是一款可以取代旧式支线客机的优秀飞机,我们的技术设定非常具有前瞻性,75将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他看向江同等人说道:“同时公司也非常看好中国航空市场的发展,据我们推测仅在中国,未来就有着超过700架支线客机的需求!”
这也是公司看重中国,想要拉上中方一起研发飞机最大的原因,德国人非常看好未来中国民航业的增长。
“700架,中国民航会发展得这么快吗?”中航技的一行人都非常惊讶于施密特的乐观。
林强生和同样疑惑的江同说道:“施密特总经理说的这个预计是十年之后中国的情况,估计那时候国内的航空需求会大大增加。现在国内只有来往大城市之间干线飞机,中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之间大多都没有航线,有的也多是采用老式飞机。十多年后这个情况估计会有很大改观,到时候我们支线客机制造出来就正好赶上市场增长,国内航线大大增加,各航空公司大规模更换新式飞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江同也同意他的观点:“这个情况我们要考虑在内,国内的航线需求和各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更新需要!”大家也都点头同意,过后他们肯定是要总结计算国内的航空业情况,确定市场需求。
施密特听过翻译也连连点头,冲着林强生竖起大拇指说道:“林先生说得对,我们非常看好十年后的航空业发展!”
众人释然,不过江同等人还是觉得施密特有点太想当然了,中国经济哪能发展得那么快,十年之后也就是96年啊,那时候中国真的需要700架支线客机嘛,再过个十年还差不多。他们预计75最起码也要十五年才能建功,等飞机上天之时,国内的航空业也该增长了,时间正好。
不过他们倒也对施密特的乐观预计保持肯定,外国人认为需要这么多的飞机,或许也是有些道理,咱们自己别否定人家的看法了。
两个投资方都这么认为,中航技也没有意见,江同问道:“75是考虑装备哪种动力系统,不是涡浆发动机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