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此处问题-《明贼》


    第(3/3)页

    海森堡耸耸肩,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李信顿感沮丧。

    “我们造的炮,和欧洲的确还有差距。就算是三卫军在大同的铁厂出产的火炮,炸镗率仍旧很高,咱们龙潭新建铁厂的出产火炮,炸镗率比大同出产的火炮炸镗率还要高,炮兵营通常都以减少额定装药來防止炸镗的发生,但炸镗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这些事,李信只在三卫军成军之初有所了解,但后來关于炸镗的信息便再也沒听到,他还以为一直困扰炮兵的炸镗问題已经解决了,却想不到竟是用这种方法解决的。

    李信有些无奈,又看向华莱士,“那你说,我们自己造的不能用,又上哪去弄这么多大口径火炮,”

    “买,只要有白银,我们就能买到,”紧接着华莱士又补充了一句:“从西班牙人手中购买,他们在东方的战舰最多,只要肯出钱,他们就能卖,”

    钱不是问題,问題是只能从外人手中购买,这会大大限制自身武器技术的发展。说到底,从外部购买只能是权宜之计,他更希望找出明朝本土造炮易炸镗的原因。

    说到造炮的具体工艺,华莱士将炸镗归结于明朝练出的铁质量不好。而对此,海森堡的发言权似乎要更多一些,“东方的铁矿的确质量不好,但只影响铸造刀剑的品质。于火枪火炮的影响并不大,三卫军出产的大炮容易炸镗,说到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工匠技术水平陈旧落后,经验更是少的可怜。我与大将军南征北战,所见各地库房中,无数的火枪火炮堆放在里面生锈烂成了一坨废铁。工匠们都不造炮,造枪,他们更愿意铸造刀剑。长久下去,有造炮造火枪经验的工匠将会越來越少”

    李信更愿意相信海森堡的分析,他也只能采信海森堡的结论,如果采信华莱士的结论,岂非要去印度欧洲万里跋涉运铁矿石过來,这样的成本即便是在富有的国家也承受不了吧。而且,李信也沒听说后世的中国因为铁矿石品质不好,生产铁制品要进口矿石的例子。

    所以,李信更倾向于改良造炮工艺,引进技术,培养合格有经验的工匠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阵骚乱转移了李信的注意力,他发现在甲板尾部,一群并未精赤上身,但衣衫褴褛的西洋水兵,似乎在大声的吵嚷着什么。很明显,他们是在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间或还有轻佻挑衅意味的口哨声响起。

    见状如此,华莱士的面色立即变的很难看。李信暗叹一声,看來此处还有猫腻,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