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的形势-《真桃花石帝国》


    第(2/3)页

    库特巴自去王位后,自然要将自己的商业版图继续发扬光大,在当下科萨汗国第一犹太家族,科萨汗国实际上的大管家、财政大臣,从西西里岛迁到这里的亚当家族派到河中、大唐经商的亚当准许和安排下,在陶鲁斯半岛(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城(后世费奥多西亚,此时半岛被东哥特的一支占据,并全部皈依了犹太教)受洗成了犹太教徒。

    而在科萨汗国决定皈依何种宗教之前,基督教、大食教都曾派人前去白城(马哈奇卡拉)劝说,当时布兰斯问过一句话,“如果我不接受这基督教和大食教的任何一种,那皈依何教对你们来说最容易接受?”

    来自拜占庭(伊斯坦布尔)的宗主教(牧首)、来自大马士革的大伊玛目异口同声说犹太教(这两者都脱胎于犹太教),而作为“骑在马背上的商人”,又完全接受了自从萨珊波斯崛起之前来自热那亚、希腊商人围绕里海、黑海建造的一系列城堡以及围绕城堡的殖民地的科萨汗国自然而然选择了犹太教。

    作为西突厥的一支,虽然骑兵不少,但商业才是他们屹立于黑海、里海之间的不二法宝。

    此时的东欧、西亚,无论是拜占庭帝国,还是新近崛起的黑衣大食,都还在稳定内部,对于拜占庭来说,其帝国的西边由于来自北方蛮族哥特人、伦巴德人步步紧逼,拥有的意大利半岛领土日趋逼仄。

    而由于法兰克王国的崛起,还在罗马的教皇渐渐不大理睬拜占庭的君主了,转而有依托法兰克王国继续发挥教廷的影响力的趋势。

    北面,由于大批斯拉夫人抵达巴尔干半岛,让此时的拜占庭帝国自然有了他们是哥特人、伦巴德人第二的想法,而这些斯拉夫人与当地的突厥人不断融合后,发展出来的保加尔人也在不断壮大,在此时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之前开始翻越血山(赫慕斯山,后世巴尔干山,此山在东罗马帝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阴山、燕山,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罗马人与游牧部族围绕此山反复绞杀,血流成河,故有此名),进入到血山以南。

    以此时保加尔人的装备,自然远不是罗马人的对手,不过保加尔人由于骑兵多,对罗马人展开了游击战争,当罗马人大军越过血山直接进攻时,他们则在西面进入色雷斯地区进行劫掠,让罗马人烦不胜烦。

    此时,拜占庭皇帝,科萨汗国原大酋腾吉斯女婿君士坦丁五世,刚刚平定了其同父异母兄弟的叛乱不久,没有实力对保加尔人进行打击,还在休养生息,这让保加尔人有些有恃无恐。

    至于东面,拜占庭人的土地不断被大食国蚕食,完全处于防御状态,根本没有能力主动进攻进而收复失地,这个状态将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而选择了犹太教的科萨汗国,在屡次与大食国的战争中也讨不了好,原本已经占据了阿塞拜疆的他们在最近一次大战后也不得不让给了大食人,最后只能依托高加索山与大食国对峙。

    若是没有大秦国的出现,东欧、西亚的拜占庭、科萨、大食三强并立,大食略微占优的局面将会延续到九世纪。

    而夹在之间的科萨汗国将会充分享受立犹太教为国教带来的商业好处,坐拥黑海、里海的便利大兴商贸,境内除了用来作为骑兵的牧户,便是大量的以哥特人、希腊人为农奴主,以掳掠、征服得来的当地人、斯拉夫人为农奴的奴隶。

    若是没有大秦国的出现,他们的衰亡一直要等到十世纪罗斯人的崛起(眼下他们的祖先瓦良格人还在波罗的海东北的密林中挣扎),他们会满足于眼下这种状况一直到灭亡。

    但有了碎叶军乃至后来的大秦国,科萨汗国也变化了。

    在来自西西里岛、大马士革这两个犹太人众多的犹太贵族的扶持下,他们的政策也转变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