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 西乡隆盛的武士军】-《甲午崛起》
第(3/3)页
盾牌是拿来格挡用的,但在进攻过程中会被乱石弓矢射中,增加更多重量和障碍。仅以武士刀长度而言,和弓箭的长度是极为相似的,这很容易妨碍到旁边一共进攻的人。
在火铳出现后,粗陋的盾牌已经毫无意义。
但制铁工艺和材料又折磨着日本的工匠。所以这很难让他们制作一面铁盾出来。
断档的日本史,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日本似乎并未彻底掌握过大型铸造,仅限于刀剑枪矛和青铜镜等小型铸造。
所以如果铜盾没有被发展,那么金属盾就必然不会被发展。
最后只能局限在其他材料上,而这些材料,很难防得住投矛标枪或者大型石弹,反而可能增加暴露可能。
作战方式上,日本不存在太多野战经验,包括战国时期,足轻更多时间内像是打酱油,虽然并不是没有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但仔细追溯却不难发现更像是小范围内的战团捉对。
所以冲阵厮杀更多的依赖于那些可靠的直属部下,这类似于我国明代的家兵。其他时间更依赖于营寨的攻守易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竹束(竹把)作为遮挡物,远比盾牌更为有效。简单理解就是几个足轻举着面墙。
对于骑兵的防御上,枪林的作用要好于盾牌。
就战国时期的弓箭密度和批次来说,日本那种大斗笠已经很够用了。
而且盾牌主要是用来对抗弓箭的。
中世纪日本弓一直受制于生产技术和制作原料,造成日本弓箭“射短而箭重”的特点。
射箭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长期的训练。只有少量军事贵族或者职业士兵有机会长时间训练。
中世纪日本军队主要采用征召农民从军,而非职业士兵缺乏长时间的专业弓箭训练。
日本缺乏优质的铁矿和焦炭,导致有限的军用铁制品集中在少数的军事贵族手中,征召农民只能使用用铁量极少的长枪。
中世纪日本步兵主要以双手持超长枪为主要武器结阵作战。
由此,一来弓箭射程短而导致威胁大打折扣,二来缺少足够数量的弓箭手制造足够的威慑,三来征召农民缺乏单手铁制武器。
所以中世纪日本鲜见步兵于运动战中使用手持盾,更多的是设立营帐、据点等非移动单位用来防御用的大盾/塔盾。至于什么拿盾龟缩的是懦夫之类,那也是在客观物质限制之后追加的溢美之词。
在武器装备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在华军是有备而来,日本人是仓皇一战的前提下,西乡隆盛的军队彻底被华军的两个连钉死在了道本村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