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 左宗棠最后的希望】-《甲午崛起》


    第(2/3)页

    在原本的历史中,董福祥为清廷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董福祥是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

    董福祥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于环县毛井,其父董世猷为当地“哥老会”领,为人直爽,打抱不平。

    董福祥自小受家风影响,嗜好练武而不喜读书,青年时代喜欢结交绿林中人,经常往来于帮会,因而地方绅民对其皆存畏惧之心。

    同治初年,董福祥利用其父与“哥老会”的关系组织地方团练,建立强大的汉族武装,护陵卫民,保卫地方安宁,一时追随者络绎不绝。势力不断壮大。当时安化县把总王蔼臣看到董福祥影响力不断扩大,遂以莫许有罪名将其逮捕,押在囚笼中施以沸水烫顶之刑,禁卒同情董福祥,偷偷将其释放。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在安化县动起义。他的部队既要对抗回军的掠杀破坏,又要抵抗官兵的进剿,力不从心。

    同治三年(1864年),董福祥接受环县县令翁健邀请,防守环县城。不久,又倒戈反清,他联络回军与捻军在金积堡大败清军,缴获无数。

    同治六年(1867年),董福祥势力已控制陕甘1o余州县。

    同治七年(1868年),董福祥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手下号称3o万,控制区域南及延安,北达伊克昭盟,东起绥德,西至环县、固原。

    原在陕西境内活动的捻军西入山西,清朝政府遂命令尾追而来的湘军北上攻打董福祥。董福祥率部围攻绥德数次均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1869年,湘军将领刘松山任陕西各部清军总指挥,以一点开花,中心突破的战法直接突破董福祥的外围防线,大胜董军于瓦窑堡。

    同年十二月,董福祥全军投降清军刘松山部。

    董福祥投降清军后,刘松山赏识其军事才能,委以前敌总指挥。董福祥所部经过精减,被编为“董字三营”。

    董福祥率领“董字三营”,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很快打消了左宗棠、刘松山等人对其的疑虑。

    同治八年(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攻打吴忠的战斗中亲身肉搏,虽受伤不下火线,为夺取吴忠立下头功,左于是同意正式将董字三营编入官军序列,成为刘松山手下的一支劲旅。

    同治九年(187o年)2月,在金积堡战役中,刘松山不听董福祥的劝告,亲自前往马化龙营中受降,不料中弹身亡,临终前他将侄子刘锦棠托付与董福祥,董福祥遂忠心辅佐刘锦棠。

    同治十年(1871年)3月2日,马化龙在被围将近两年后投降,被刘、董以藏匿武器的罪名处死。董福祥其后受命镇守金积堡,将其改建成董部的大本营。

    同年,董福祥用开花炮猛轰马家滩回民军堡寨,回军死伤惨重,一日之内回寨尽毁。

    同治十一年(1872年),董福祥率部进军河州,打败甘肃回军马占鳌部,迫使马占鳌投降,被提拔为参将。董福祥在战斗中对待敌军十分凶残,“以鲜血染红顶子”这句名言便是出自董福祥之口。

    同治十二年(1873年)9月,董福祥进剿西宁回军,回军领白彦虎连吃败仗,逃入中亚。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率大军以刘锦堂为先导,“董字三营”为主力,西征新疆,反击阿古柏侵略势力。“董字三营”系西北土生土长的部队,不惧风沙,冲锋在前,大破天山木里河、古牧地后,一举收复乌鲁木齐,攻克玛纳斯城,战告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