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仗义可直言-《奋斗在盛唐》


    第(2/3)页

    崔耕也道:“微臣以为,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并不难辨明白,找几个目击证人不就得了?”

    邓光宾毫无示弱地道:“对,就是找几个目击证人!我就不信了,你崔相还能一手遮天不成?”

    嗯?

    崔耕闻听此言,忽然心中一动,觉得自己有些想当然了。

    不错,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虽然是清晨,此事是发生在大路上,应该有不少人看见了。

    但是,长安的老百姓们,政治敏感性太强了。他们虽然未必知道邓光宾是李隆基的人。

    但是,他们可以确定,牵扯到自己和邓光宾之争的,绝对是一个惊天大漩涡,他们这小身板搀和进去了,稍一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之局。

    所以,最终的结果,肯定还是无人作证。

    自己堂堂冀王、当朝宰相,和一个小小的殿中侍御史打个平手,丢人不丢人啊。

    唉,当时不该舍不开面子,没去求太平公主的。要不然,随便一个御史言官跟邓光宾硬怼。我进可攻退可守,怎么也不会如此被动。

    现在该怎么办?简直无解啊!

    崔耕一着不慎说错了话,心思电转,也没什么破局之策。

    李旦却点头道:“好,既然两位爱卿达成了一致,那就贴出告示,找寻目击之人吧。”

    李隆基在一旁推波助澜道:“不如父皇御驾玄武门,当着天下人的面审理此案,以示大公无私之意。”

    “也好。”

    皇帝陛下金口一开,崔耕也只得和大家一起,随着李旦的仪仗登临玄武门。

    自大唐建立以来,皇帝登玄武门的次数多了。或者宣布公告天下的诏令,或者与民同乐,或者发生兵变暂时避灾。

    今日羽林军并未驱赶玄武门附近的百姓,那自然是皇帝要与民同乐了。

    一时间,玄武门下百姓云集。

    不少得到消息的官员不明所已,也前来观看。

    稍后,有大嗓门的羽林军士宣旨,将今日李旦登临玄武门的因由说了一遍。

    “啊?敢情不是陛下遇到什么喜事要与民同乐啊?”

    “寻找紫云街上,殿中侍御史邓光宾和苏礼冲突的目击证人。你看见了吗?”

    “没看见啊。再说了,就算我看见了,我敢说吗?神仙打架,咱们一帮小鬼搀和个啥?”

    ……

    百姓们议论纷纷,却没有人站出来作证。

    李旦笑吟吟地道:“崔爱卿,你以断案之能闻名天下,人称崔青天。朕今日一见,人有失手,马有漏题,你的断案之能也有不准的时候呢。”

    “呃……”崔耕无言以对。

    李旦道:“既然没有人出来作证,崔相也就莫再不依不饶的了。还按朕刚才的处置如何?至于邓御史那边……想来他会识大体的。”

    按说李旦这么做,足够称得上仁至义尽了。

    但崔耕不甘心啊!

    别看名面上这次是邓光宾吃了小亏,但那是在自己堂堂宰相当场弹劾的情况下。甚至这次不能说邓光宾虽败犹荣,得说是人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先打了自己的亲戚,再接着踩自己往上爬,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了,话说回来,自己现在已经不占理了,又能有什么机会翻盘呢?

    崔耕一阵为难。

    李旦却再次催促道:“怎么样?崔相想好了没有?”

    “我,我要作证!”正在崔耕为难之际,忽然城下有人高声喝道。

    谁?是谁在仗义执言?”

    崔耕心中大喜,往城楼下看去,却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穿着朴素,身材矮小,相貌普通,自己完全不认识。

    李旦命人将他带上玄武门。问道:“你家住哪里,姓字名谁?紫云街上发生之事,你都看在眼里了?”

    “启禀陛下,小人叫阎云,就住在紫云街旁边的云林坊中。当时正好赶上小的出门,将在场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

    “哦?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邓光宾的仪仗到了紫云街,行人纷纷闪避,包括那个苏大郎苏礼。”

    刘幽求斥道:“胡说!你一个贩夫走卒之人,怎么能和苏大郎相识?”

    那人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道:“这位官爷,您莫着急啊。不错,在下是贩夫走卒之人,和苏大郎并不认识。但是,邓御史坐在高头大马上,高声道;“你就是苏家大郎苏礼”,当朝宰相崔耕的亲戚?”他这么一说,我能不认识苏礼吗?”

    “然后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