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统一南方-《龙腾1856》


    第(2/3)页

    在这种情况下,浩罕汗国的帕夏(长官)阿古柏,抓住西域割据王思的克借兵的有利时机,率虎狼之师侵入喀什噶尔地区。

    阿古柏匪帮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将南疆全部据为己有,在公然成立“哲德莎尔”国不久,又兵北疆。

    觊觎西域许久的俄国见有机可凑,竟飞出兵,先阿古柏一步,将北疆重要军事要地伊犁占领。

    面对阿古柏与俄国的公然侵略,经年用兵的清政府因恐惧外强的船坚炮利,加之国库干涸,负债累累,根本没有能力也不敢动用武力收复失地,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向侵略者提出严正交涉、强烈抗议。

    阿古柏无视中国的外交抗议,依旧骑在西域各族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俄国则反复延宕,找出各种不能交还伊犁的理由;英国不仅继续承认阿古柏的伪汗国是西域唯一的合法政府,还明目张胆地在阿古柏的占领区设立了长驻机构。

    侵略者的嚣张和朝廷的无能激怒了一大批有见识的爱国人士。以左宗棠为代表的边关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上折献言,坚决主张动用武力收复失地,顺应民心舆情,把侵略者赶出国门。

    面对左宗棠等将领的要求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慈禧和恭亲王等人论证再三,反复权衡,终于在吴国支持的情况下,作出了武力收复西域失地的重大决策。

    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角度出,高瞻远瞩地提出:“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

    为了尽快收复失地,清廷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赋予左宗棠更大的权力:以大学士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西域军务,统筹西征粮、饷、兵各事。

    已到垂暮之年的左宗棠临危授命,果断地挑起重担。

    他针对西域的实际地理条件,一改前钦差大臣景廉制定的进军方案,认为“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决定先收复阿古柏占领的北疆地区,使俄国交还伊犁时“无所藉口”。然后“下兵南路”,“则南路大局亦可定。”

    随后,左宗棠又组织了庞大的军粮采运机构,还请求在上海成立西征转运局,吴王曾纪泽决定支持左宗棠西征,不仅同意左宗棠在上海设立西征转运局,还帮助左宗棠通过“举外债、借商款”等办法,更换了出关各路人马的武器、装备。

    1876年,经过近三年的筹备,左宗棠正式移节嘉峪关附近的肃州坐镇指挥,并奏明朝廷,“其前路进止机宜,悉委总统湘军刘锦棠相机酌度。”

    刘锦棠当时年届而立,是三品京卿衔的老湘军统领,实际职务仅仅是四品西宁兵备道。左宗棠把前敌统帅的大权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兵备道,此举不仅在清军内部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响,也让侵略者疑惑。

    刘锦棠重任在肩,很快便统率西征主力出关了。

    当时,阿古柏进疆仅九个月的时间,竟连克数城,不仅拥有了喀什噶尔回汉二城,英吉沙尔回汉二城,而且掠夺了大批的牛羊,大量的粮食和数不尽的珠宝;他的军队也由出国时的三千,猛增到两万,而且征服了一批像金相印、何步云等能征惯战的领兵军官甘心为他效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