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国子监-《大唐第一少》
第(2/3)页
主簿的话听起来,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有道理的是他的眼光放的够远,若是将来东山县的书院成了气候,国子监这边当真就要被冷落了下来。
而且若是两年之后文学院的学生们参加春闱大考,取得了成绩,国子监这边的日子过的就更加艰难了,因为东山县书院本身明面上就不是隶属朝廷,一个民间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人才来,能不令人瞩目吗?
但是国子监也有自己的优势,也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先国子监的生源,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是有身份的人家的子嗣,说起来是属于贵族学院,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寒门子弟,那也是因为名气和才学进来的,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本事了。
只是这些,都被国子监丞和主簿给忽略了罢了。
再者就是国子监已经在长安城之中屹立了不知有多少年了,底蕴深厚,是现如今整个大唐最高等的书院学府,以前的国子监也不叫国子监,是叫做国子寺,前隋的时候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到如今贞观年间,国子监的学额也不过三百人,但凡六学,皆隶属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如今的国子监,名义上是朝廷的,当中的官员也是朝廷的,但是却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机构了。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者,便是祭酒,如今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是孔颖达。
国子监的人之所以这么着急,着急着想要对付书院,也正是因为孔颖达不久就要卸任了,辞呈已经递交上去了,近些日子,孔颖达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继续在国子监之中了,别说操持朝政了,即便是在国子监教书都不成了,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辞官回家也只是在家里养着。
孔颖达一旦离开,国子监的顶梁柱可就算是被硬生生的抽走一根了,前有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做拦路虎,后边儿自己国子监内祭酒又要换人,国子监现如今的处境,有些艰难。
虽然祭酒下面还有国子监丞,还有主簿,但是两人在朝中可不如孔颖达混的开,属于小鱼小虾三两只,不足为提,没什么分量,国子监想要再找出路,也难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