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军事调整-《汉末战骑狂潮》


    第(2/3)页

    这一笔笔功勋,都记载在功劳簿上,累积起来,自然得到了官职和爵位的升迁。

    这一次,李铮不但将各部大军从上至下的功勋清算完毕,该升迁的升迁,该赏赐的赏赐,该进爵的进爵。还将政务系统的各大首脑、官员,也都按照累积的政绩,加官进爵。

    而后,李铮便针对现在的局势,进行了军事战区的调整。

    首先,将张山调回灵州,坐镇中央,仍为中央军团长。

    调遣原东方军团长白狼转任北方军团长,统筹北方战线,抵御北方胡虏。

    调遣原北方军团长蒙立转任东方军团长,命其前往函谷关,接替庞德,坐镇东线,防备关东诸侯。

    调遣庞德南下益州,仍为南方军团长,着重清缴、收服西南蛮夷、并开始专注于荆州。

    调遣一级少将、破虏将军白榆南下益州,为庞德副手。

    调遣一级少将、骁骑将军徐晃至函谷关,为蒙立副手。

    同时,有鉴于天下大势的变幻,就军团兵卒的数量,也作了一定调整。

    李铮麾下原本有正兵近二十六万,刨除战争伤亡,后从原董卓所部降军之中挑选出四万精锐,加起来就有二十九万大军。然后益州和关中所有投降的军队,到白水川经过一番甄选,又有七万大军可堪一用,总计起来,就有三十六万之多!另有战骑各部,暂不计入其中。

    这三十六万大军,经过李铮和戏志才等人的商议,作了详细分配。

    东方军团和北方军团暂时面临的压力最大。

    东方军团要面对关东诸侯,所以便定为十万大军的框架,其中步卒七万,战马轻骑三万。待到白水川降卒训练完毕之后,便即补足差额。

    北方军团则要面对鲜卑和匈奴残部。鲜卑虽然因为内乱,暂时没有联合起来对付李铮,但只要李铮逐步进逼,鲜卑人绝对不会束手就擒。所以北方军团的兵卒数额,也定为十万人的规模,其中步卒五万,战马轻骑五万。差额等到白水川降卒训练完毕之后,立刻补足。

    南方军团则要轻松一些,荆州和西南蛮夷,终归是比不上关东诸侯和鲜卑的,所以定额七万。因地势缘故,南方军团的步卒比例最大,为六万,战马轻骑一万。差额待到白水川兵卒训练完毕便即补足。

    西方军团战事更少,暂时而言,李铮并不准备进兵西域,所以便定额为五万,其中步卒三万,战马轻骑两万。差额也会从训练完毕的新兵之中挑选补足。

    至于中央军团,责任最重,但也最轻松,所以定额为四万,步卒和骑兵各半。

    五方军团的首脑、兵额调整完毕之后,各部所需的各种兵器甲具、战马和粮草补给,也相继调配完毕。

    按照凉州军方的惯例,即便是步卒,也要配备马匹,而且是一人双马。三十六万大军之中,有战马轻骑十一万,每骑则是一人三马。这样算来,统共就需要八十三万匹战马。

    八十三万匹战马虽然看似数目巨大,但对于现在的李铮而言,还算不得什么。当初只从右部匈奴获取的战利品,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这二十五万步卒、十一万战马轻骑,其中原本的二十五万大军,俱皆有战马配备,此番乃是补足战损。大头还落在新增的军队身上。

    至此,一切便都有条有理,一目了然。

    接下来,李铮要做的,就是尽快的将益州和关中消化掉,使其与凉州融为一体。这方面的政务,就十分的繁杂。

    包括土地的丈量和分配、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福利的实施、教育系统的普及以及凉州的律法、商业等等等等,让人头疼脑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