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八章 骗术(二)-《鉴宝秘术》


    第(2/3)页

    而且这些故事形式往往紧跟形势,常常翻新。

    我以前认识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藏家就是因为听信了‘新编故事’而‘大意失荆州’,买进了赝品。

    设套者是那样对他说的:某贪官通过他从境外一已故藏家家属手中以较低的价格购得一些文物。

    他已经代对方付了钱,不料对方却被‘双规’,害得他现在资金周转不过来,急需将这批东西出手。

    这些东西上都有入关的火漆印。

    当该藏家表露出购买意向时,对方又故意营造多方抢购的假象,终于使其中招。

    一位资深画廊人士说,宣称藏品来自高官,是这些年较为流行的‘故事’。

    曾有一个专售书画古董赝品而发大财的骗子,云遮雾罩地说他的东西都是某离休高官的,他们是世交,对方不方便亲自出售藏品,所以通过他私下处理。

    这种招式简直屡试不爽。”

    “这个我倒是听说过,以为只是段子,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刘金宝瞪大眼睛道。

    他相信张天元不是胡乱说的,毕竟他师父这个级别的人,能认识一些高官,那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实除了说是高官的私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编造赝品良好履历!

    收藏家对藏品讲求个‘传承有续’,所以这些年一些制假贩假者便动脑筋为自己的赝品制造良好履历。

    有的将赝品伪作刊登在‘专业’杂志和报刊上,或者在电视收藏节目中亮相。

    手笔更大的,则为赝品出精致的画册,请名家鉴定和作序,开学术研讨会,办画展等。

    善于编故事的不仅有制假贩假者,个别‘藏家’也是个中高手。

    曾有一些媒体报道某收藏家收藏了某件宝贝,外国人出100万美元,他也不愿出售。

    而知情的内行人士说,其实根本没那么回事儿,只不过是他想蒙国人而已。

    赝品伪作纷纷在媒体上出笼,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二是有个别媒体眼中只认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公信力。

    现如今,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热点,于是拍卖会也成了‘故事会’。

    之前那件所谓的美人榻,其实就是类似这样的骗局,可偏偏就有人愿意上当。”

    张天元觉得结合这次的拍卖会去教育两个徒弟,这效果应该比单纯地讲概念要更容易理解一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