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六二章 教育徒弟-《鉴宝秘术》


    第(2/3)页

    这世面见到了,不过还得总结一下,不然徒弟们根本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张天元煮了咖啡,然后跟两个徒弟一边吃着美味的点心水果,一边闲聊了起来。

    但凡涉及收藏的人,几乎没有人不做着“捡漏”的美梦,期望凭着运气和眼光占个天大的便宜。

    从拍卖行到小地摊,目前各种捡漏往往是交学费的多。

    靠捡漏换楼换车在业内不是传说,但目前市场上处处遍布“地雷”,就是行家也会一不小心中了“埋伏”,捡漏已逐渐成为过去式。

    即便如此,“捡漏”这一行当仍旧有着前仆后继的群体,相比旧金山大小藏家数十万人的庞大群体,以一线古玩商人为主的旧金山及周边的捡漏者,保守估计也有近万人,从过去的单纯捡漏,到现在的边捡漏边打货,这一行当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张天元把自己听到的,和见到的一些事儿,讲给了两个徒弟听,权当是闲聊,但闲聊之中,却能收获很多东西。

    之前他在电话里跟妻子柳梦寻聊天的时候,柳梦寻也把帝都那边发生的事儿给他说了。

    两个人的话题,自然是离不开藏品,离不开捡漏的。

    上周四,专业“捡漏人”胡先生夫妇带着一件瓶口破损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来到潘家园古玩城,瓶身上印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图”,凭着多年从业经验,他断定这是一款宋代哥窑,价值不菲。

    据介绍,该瓶口在“特殊运动年代”破四旧期间被摔出来一个小缺口,后来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损处锋利割手,用钳子想将其夹掉,结果造成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捡漏”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知识,背后还需有可靠的行家作为技术支撑。

    为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了常年有着业务往来的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

    熊胜华的鉴定结果不免让胡先生夫妇有些忐忑。

    这款瓷瓶产于景德镇民窑,根据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窑瓷瓶。

    “一方抵三圆,这是六方器型的珍贵所在。这件瓷瓶估价约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达10万元以上。”

    这个瓷瓶是胡先生刚从鄂州农村入手的,为收来这个瓷瓶,他先后跑了一年多的时间。

    据其透露,该瓶的收购价为8000元,很明显,加上10多次往返游说的车马费,这笔生意明显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