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八章 皇家的颜色-《鉴宝秘术》


    第(2/3)页

    明清时期大多的黄釉器都是“浇黄”,所谓“浇黄”,是指采用“浇釉”的方式来施釉,然后再经低温焙烧而成,因此俗称“浇黄”。

    “柠檬黄”则到清代雍正时才创烧出来。

    明代弘治时期,浇黄釉瓷器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峰,因呈色淡雅,给人以恬淡娇嫩之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娇黄”。

    宫廷造办处和景德镇御窑厂的匠师,还尝试利用从欧洲传来的珐琅料烧造低温单色釉瓷器。

    此后,推陈出新,相继出现胭脂红釉瓷器、“淡黄釉”等品种。

    主要见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尤以雍正时期的作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黄釉瓷器除了作为陈设观赏、日常生活的用器外,还是宫廷祭祀用器。

    中国古代历来有敬天尊祖的传统,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就更加规范和制度化。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发布诏令以官窑瓷器取代传统的青铜礼器,用于各种宫廷礼仪和祭祀活动中。

    此后,随着各种彩色瓷的不断出现,宫廷对祭祀活动使用的不同颜色的瓷器规定得越来越严格。

    《大明会典》“器用”一章叙及祭祀用器时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

    以青、黄、红、白四色主祭天、地、日、月。

    清代沿用明制。

    清世祖顺治十年年谕“国家典祀,首重祭祀,每斋戒日期必捡束身心,竭诚至敬,不梢放逸。”

    可见,当时,皇家视祭祀为国家大事。

    《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旧,坛庙祭品遵古制,淮器用瓷……凡陶必辨色”,表明清初祭祀沿袭明旧制,唯有器物改用瓷器,并按照颜色来区别。

    黄釉瓷作为清宫祭礼的器物,相关规定于乾隆十三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也有记载。

    “天坛正位登、黑、、豆、尊、爵、盏、和祈谷坛配位篡、豆,用青色瓷地坛正位登、篡、豆、尊、爵、盏,社樱坛正位尊用黄色瓷朝日坛爵、盏、登、篡、豆、尊,用红色瓷夕月坛正位爵、盏、登、篡、豆、尊,用月白色瓷先农坛盏,天神坛爵、豆、尊太岁坛正位盏、登、篡,用白色瓷太庙正殿登用黄色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