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五章 毁书不倦-《鉴宝秘术》


    第(2/3)页

    反倒是柳怜笑着道:“没想到这位先生居然还是喜欢藏书的人啊,这自古以来,就靠着你们这些喜欢藏书的人,才让书籍代代相传,让我们现在的人得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

    张天元暗暗笑了笑。

    不过并未开腔。

    他其实对柳怜这话并不怎么同意,只是有些话说出来,就不免有些不太适合了,因此他才没有开口。

    这藏书世家,未必就不会毁书啊。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有一枚藏书印,印文这样写道:

    “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旎。”

    它有如家训,谆谆教导子孙:

    祖先藏书不易,后辈切记读书、守书。

    遗憾的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藏书家的子孙都听祖宗的话,他们中有一些人既不读书,亦不守书。

    清代藏书家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中讲述了明代文人赵琦美的故事。

    赵琦美一生以藏书闻名,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有珍本、孤本甚多。

    可是,赵琦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把他的藏书全卖了。

    为此,当时迷信的人们传说,埋葬赵琦美的武康山中白天能听见鬼哭声,那是赵琦美的灵魂伤心地呜咽。

    除了卖书之外,还有藏书家后人用祖先的书抵债的。

    清代“瞑琴山馆”主人刘桐藏书逾十万,可惜他的子孙不善守业,挥霍无度,债务缠身,也不喜欢读书,将藏书抵押给了债主。

    “君家疏雨吾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于今说着‘瞑琴馆’,卅六年前一梦中。”

    疏雨是刘桐的字,这首诗是刘桐的好友严可均针对“瞑琴山馆”传书无后写下的诗句,读到之人,会感到人世沧桑,书世沧桑,可一切又令人无可奈何。

    说卖书也好、抵债也罢,那些藏书毕竟还留在世间,还有机会被有识之士发现,但前文提到的藏书家毛晋的子孙的行为,却给藏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