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零章 纸若仙-《鉴宝秘术》
第(3/3)页
从原料开始,选、捡、蒸、煮、沤、浸、扯、晒,清除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的无用杂质,存留纤维精华,通过在摊晒地至少一年的不停翻覆。
风吹日晒,雨淋雪冻,自然漂白,再经过蒸煮、碓捣、切碎、踩洗、过滤、打浆,然后再经过搅拌、加药的调浆,经过工人用纸帘节奏适度的捞滤,悉心呵护的烤晒,剪裁果决的修边,缜密细致的封包,便成了稀世罕见的成品宣纸。
成品宣纸看似单调,其实精彩纷呈。
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七尺金榜、八尺匹、丈二、丈六、二丈、三丈三;按纹路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对生宣进行特种技术再加工,便成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多样熟宣。
若书法、写意宜用生宣,工笔作画宜用熟宣。
蜕蛹成蝶的整个工艺非常耐读耐看,妙趣横生,尽显一种古朴劳作,原始生产的画面感,漫溢一种不同声部搭配、节奏有板有眼的音乐感……
这情景很可能就开始于那久远的过去。
那时坊东置坊,供奉蔡伦;开坑立槽,祭祀孔丹。
匠人制纸,宛若祭拜神明,诚惶诚恐;犹如敬立图腾,饱含虔诚。
每一工序都认真执着,尽心竭力。
据说,目前故宫收藏的纸质古籍真善保存最完好的,大多以宣纸为载体。
《旧唐书》载,天宝年时,宣纸已列为贡品,深得帝王喜爱。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论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宋人王令有诗赞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妙味的宣纸,成就无数书画泰斗,却默然如石;承载古今佳作瑰宝,却不骄不躁;托举中国书画跻身世界,却大宠不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