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五章 玉玦和玉璜-《鉴宝秘术》
第(2/3)页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
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
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
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丝线方式饰纹。
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形象。
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
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o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
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玦通决。
形如环而有缺口。
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
作耳饰玉器。
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
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
一作佩饰;
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
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玉玦:满者为环,缺者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