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七章 没人要的宝贝?-《鉴宝秘术》
第(2/3)页
在国内市场上拍卖的宣德炉,基本上都是仿品,区别只是哪个年代的仿品而已。
当代仿。
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
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
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
同时底款有了变化。
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代中期仿。
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
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
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
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
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
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
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可是在国际市场上,宣德炉的价钱却一直上不去,这主要还是因为仿品太多了。
结果就是不管拍卖师用多么蛊惑的言语去介绍这个宣德炉,可是就是没有人出价。
张天元其实能了解这些人的心思。
老外可能是完全对宣德炉不感兴趣。
而刘益等人则是无法判断这件宣德炉的真伪,不敢贸然出价。
毕竟这玩意儿仿品充斥市场,他们都不敢贸然购买了。
拍卖师站在台上抓耳挠腮,用各种言语鼓动大家伙出价。
可就算他努力了半天,最终出价的也只有寥寥两三人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