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九章 收藏家陈贵-《鉴宝秘术》
第(2/3)页
这种钱币很有研究意义。
在众多的钱币中,有一枚钱币曾经让陈贵大伤脑筋,因为他一开始不知道钱币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为此,他特意跑去帝都博物馆查找资料,请教专家。
那是一枚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典型的生坑老钱。
帝都的专家给他鉴定后当即表示想收藏,让他开个价,但爱不释手的陈贵还是拒绝了。
陈贵介绍,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政权,他们使用汉族铸币工匠铸行了八思巴文、汉文的各种钱币。
但是,都是象征性的。
实际上,它们大量的使用唐宋钱币。
因此,元代钱币非常珍贵。
说起这枚钱币的来历,陈贵笑称自己做好事得来的。
那时部队组织学雷锋小分队,帮驻地附近的群众干活。他经常帮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干活,老太太家里有好多钱币,一股脑都卖给了他。
2o12年春节央视二套《一槌定音》播出一枚清代光绪通宝铜雕母钱以17.5万元人民币卖出,由此可见雕母钱是何等的珍贵。
母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母钱可分为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
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
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
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见不到。
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
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
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
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我们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
铸母在钱币正式流通后也会销毁,所以母钱也是很少流传下来的,但古时钱币管理没有那么严格,也有少量流传于世。
而陈贵的手中,就有乾隆、顺治、咸丰和光绪母钱,这在钱币收藏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他最喜欢顺治通宝母钱,顺治皇帝的字遒劲有力,每一笔都像刀刻出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