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六章 新彩-《鉴宝秘术》


    第(2/3)页

    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

    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还有上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瓷折腰碗,底足刻“凤华”二字款铭,在国内外书刊上多次被表介绍,一些学者认为“凤华”是宋代宫殿的名称,因此,肯定这是一件宫廷用器。

    经过专家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理由如下:底足上的“凤华”二字刻款处,釉层破裂,说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时候刻上去的,现在很难确定。

    从字体看,无论是风格或笔划与现在所见其他“奉华”、“凤华”款均不同,特别是“华”字令人注意。

    综合其它情况来看,也有不少疑问。

    宫廷用瓷质量要求很高,质次的宫廷决不会采用。

    这件折腰碗制作工艺上很粗糙,属定窑中一般制品。

    定窑采用覆烧,其烧制工艺优点之一是可以防止水平变形,所以定窑器物中盘、碗之类变形较少,但此碗可见变形现象。

    定窑的纹印花、划花、刻花极为精致,尤以印花见长,一般精良的定窑器,特别是宫廷用瓷,都有花纹装饰,但此碗全器没一点装饰花纹。

    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别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施釉而露胎,这在定瓷中是少见的。

    此外“凤华”作为宫殿名称,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认为“凤华”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图以假乱真的伪款,此碗不是宋代宫廷用器。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些东西款识非常逼真,很难辨别清楚,像徐姓川州人这样的外行,那就危险了。

    不过他手中的这个玉壶春瓶上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实在是水平太次,太差。

    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稍微懂一点,应该就不会看走眼的。

    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

    多数不加圈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