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六章 能人太多-《鉴宝秘术》


    第(2/3)页

    由于雒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

    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

    探汉墓用雒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

    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

    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

    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

    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民间盗墓者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

    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

    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

    ‘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oo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o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者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民国时的孙殿英等,他们会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就是民间盗墓者,分布各地,人数众多。

    集中在洛州,陕州,南湖周边一带。

    专业盗墓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

    需要一个人挖,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
    第(2/3)页